东岳大帝的诞辰日为三月二十八日,自宋朝始,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地点在东岳庙即岱庙。除祭祈活动外,增加了经济活动,服务于八方朝拜者。
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座落于朝阳门外大街,初建于元代元右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末毁于战火,后经多次扩建,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有华北第一道观之称。整个庙宇气势恢弘,建筑精良。庙内的——“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会给游览凭添极大乐趣。
东岳庙主祀有奉山神东岳(泰山)大帝及众神体系,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为东汉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第三十八代后裔张留孙筹资兴建。自元代延佑六年(1319)始建,至治三年(1323)竣工。东岳庙素以“三多”即神像多、楹联多、碑刻多著称。76司塑像以其社会化、人格化、戏剧化的造型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信仰的画卷。
东岳庙庙宇辉宏壮美,占地96亩,各种建筑600余间。由中路正院及东、西跨院组成,共有七进院落,融集廓院式、四合院式布局为一体,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
庙门外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绿琉璃牌坊,正面刻有“秩祀岱宗”,背面为“永延帝祚”,据传为明代奸相严嵩所书。进入庙门,东西两侧是鼓楼、钟楼,其北侧有碑石两座,东边一座为乾隆御书,西侧是无字碑。东岳庙有“京城小碑林”之称,可谓名不虚传,庙中原有碑石140余通,几经战火,现仅存二三十通。“岱宗宝殿”为东岳庙的主要建筑,朱墙碧瓦,富丽堂皇,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及帝后。全庙共有神像3000多尊,其人物形态各异,生动逼真,故有“东岳庙神像甲天下”之说。
此外,东岳庙还有育德殿、玉皇殿、真武殿、斗母殿、文昌帝君殿等众多风格独特的建筑,还有一座清幽雅致、秀木奇花遍布的大花园。东岳庙不仅是显赫一方的道观,它的建筑艺术及规模在全国寺庙中也是位居前列。
东岳庙公堂内供奉的就是由东岳大帝管辖下的主掌人间善恶福祸,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冥府之神——“地府判官”七十六司,供奉在岱宗宝殿及其东西朵殿、东西配殿以及瞻岱门之间,连檐通脊的廊庑内。殿前檐设木栅栏门,两侧悬挂白底黑字小篆体楹联,上方挂“掌某某司”匾额,惟独真官土地司没有“掌”字,相传是因为该司地位级别较高,便不再用“掌”字。各司由北向南,按昭穆位顺序排列。各司神像都如真人大小,多的有十二三尊,少的也有七八尊,共716尊。
东岳庙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现存建筑,均是清代时遗构。正院建筑主要有山门、朗门(又称瞻岱门、龙虎门)、岱宗宝殿(即仁圣宫)、育德殿、玉皇殿。进戟门始自左右再向北环绕的庑殿为地狱七十二司(实为七十六司,八十四神)。再向北左有广嗣殿、太子殿,右有阜财殿、太子殿。岱宗宝殿左右耳房还有三茅真君祠堂(茅盈、茅固、茅衷3兄弟)、吴全节祠堂、张留孙祠堂、山府君祠堂、篙里丈人祠堂等。再向后是由两层楼组成的置楼,这里有娘娘殿、斗母殿、大仙爷殿、关帝殿、灶君殿、文昌帝君殿、喜神殿、灵官殿、真武殿等。楼下有三间御座房,据说是清末专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往东陵祭祖时休憩用的。正院院内原立有元明清历朝碑碣140多座,其中包括御碑。最著名的碑刻有三座: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行书“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赵世延楷书“昭德殿碑”和虞文靖隶书“仁圣宫碑”(后二碑已无存)。东院有伏魔大帝殿、江东殿、丫髻山九位娘娘殿等。东院的大部是一处回廊怪石点布的花园。西院主要是些规制不一的小型殿宇,其中不少是民间各善会修建的。主要有:东岳庙祠堂、玉皇阁、三皇殿、药王药圣殿、显化殿、马王殿、妙峰山娘娘殿、鲁班殿、三宫殿、瘟神殿、阎罗殿和判官殿等。有殿宇600余间。虽经清代重建,但中轴建筑的格局及庑殿斗拱和替木仍保留着元代建筑的形制和特点。
东岳庙主祀的是泰山神东岳大帝。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加封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故世称东岳大帝。相传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的诞辰。自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八日因祝贺大帝诞辰而形成的东岳庙庙会,延续数百年,直至1949年。东岳庙的庙会在北京历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是京东经济、文化中心。庙内现存的大量碑刻,是研究民间信仰及其群体结构的重要史料。其中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所书《道教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摸铜马儿,洗亮眼儿,想得贵子,打金钱眼”等,对我都没什么吸引力。直到过洞门牌楼(灵星门匾额书“宏仁锡福”),进瞻岱门看东西外稍间的哼、哈二将,心中煞是害怕,就不敢再参见东西里稍间的十太保。然后,沿着高约一米的神路(甬路)去东碑林,找石座上刻着的打着灯笼、不管你站在哪个位置他都会向你面露微笑的小道童,原来那就是“机灵鬼儿”。再去西碑林,找碑首刻着两条镂空蟠龙的“透亮碑儿”和碑座石上刻着捅了马蜂窝后抱头鼠窜的一窝小毛猴——“不吃亏儿”的狼狈像。虽说都很有趣,但是,在这里也只有让成年人去赏心悦目了。只有上了岱岳殿西月台,看到那条带有“小金豆子”的台邦石,心里才感到惊奇:难道岳王真的能点石成“金”?听说不少人想发财,摸一下这条石就“灵”。然而,也有人趁人不备,抠下一块小金豆子,听说拿回家,不但不是金子,还会招来灾祸。其实,现在看这些小金豆子,只是些铜块而已。
到岱岳殿,在“灵昭发育”、“庙宗昭贶”的匾额下,抬头瞻仰刘元所塑造的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两侍女、两中侍、四丞相、两介士时,深感神佛的高大、魁梧与庄严,简直会让你感到毛骨悚然。默默走过穿堂(那么多人走动,却是鸦雀无声,恍如进入无人之境)。进入东岳大帝与淑明坤德帝后的寝宫,面对被香火熏得黢黑的殿堂,高悬宫顶的“苍灵赞化”、“育德殿”匾额均被熏得暗淡无光,我觉得尽管有那么多人烧香,帝后也很寂寞,显得无奈而黯然神伤。在两庑七十二司诸神面前,有那么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不记得,却记住了那些牛头马面、无常厉鬼、夜叉妖怪,还有什么上刀山、下油锅、锯锯人、磨磨人、割舌、剜眼、控梳头油等等血淋淋的造形,太可怕了,在我幼稚的心灵深处留下极深的印象。还有带机关销销儿的:是一个小鬼儿“哗啦”一声抖开手里的铁链,把踩中机关的看客套在脖子锁上。胆小的主儿,真能吓破了胆。如今,这一切早已时过境迁,逝者如斯。东岳庙神像的修复全由“泥人张”第四代传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锠主持今天,重新踏进东岳庙的灵星门,已非往日的恐惧感受,心中早已无神无鬼了。再看瞻岱门里的“哼哈”二将也没什么可怕的了,就其新塑像而言倒觉得很温和,真的哼哈起来,可能也不会雷霆万钧。十太保的坐像又都显得小而平易,似乎与这高大的殿堂有些不协调。
从瞻岱门向里放眼望去,岱岳殿煞是恢弘,体现出中国传统“天子中而处”的礼制规范。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在中轴子午线上建起了神路街的琉璃牌坊、庙门、洞门牌坊、瞻岱门、岱岳殿、穿堂、育德殿、后罩楼及左右相对称的殿堂。说到岱岳殿,雄踞于25米长、19米宽的台基上,前后殿均有抱厦,殿后有一穿堂,通向淑明坤德帝后宫——育德殿。这是典型的“前朝后寝”,宫室浑然一体。俗话说就是前殿办公,后殿过日子,养妻生子。其宫殿为工字形格局,表现出宋元建筑形制的典型风格,堪称古建瑰宝。
东西两侧庑廊建筑都与中轴线规整的殿宇对称均匀地分布展开。所供神灵鬼蜮既有阳世间的仁臣如韩愈、岳飞、文天祥等,也有奸佞妄如秦桧等,以形象来宣扬“善恶有报”的历史永恒主题。东岳庙的七十二司构成了生死往复,善恶报应的系列群像,充分反映出道教生死循环的教义观,以此警示社会众生,如瞻岱门所悬挂的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东旁门楹联“阳是阴非,在尔心还想欺饰;假善真恶,到此地难讨便宜”。西旁门楹联“倚势欺人,人或容神明不恕;瞒天昧己,己未觉造物先知”。内容发人深剩现在东岳庙神像的修复全由“泥人张”第四代传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锠主持。神像虽与原来有区别,近乎人化,但造型还是栩栩如生,生动传神。特别突出了神的平静,超凡脱俗,鬼的狰狞,阴森丑怪,增强了塑像的感染力。
甬路两侧碑林,现共修复石碑85座,中路正院共有碑89座。特为赵孟兆页所撰写的“张留孙道行碑”(俗称“道教碑”)加了玻璃钢防护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关方面统计尚有碑180座,其中元碑一座,明碑32座,清碑99座,民国时期的石碑6座。真好像过去老北京流传的“东岳庙的石碑数也数不清”,“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也数不清”似的,不去专门调查清点,犄角旮旯的真的是无法数清。
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原占地六万平方米,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出资兴建,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后经明、清两朝的不断扩建,形成由中院、东院、西院三院组成的规制宏丽的古建筑。庙内主要殿宇有岱岳殿、育德殿、广嗣殿、阜财殿、炳灵公殿、三茅君殿及七十六司庑殿等。现存石碑九十余座,其中以元代书法家赵孟兆页撰写的《张留孙道行碑》最为著名。育德殿内陈列的天、地、水三官木雕像,成于明代成化年间,堪称中国道教神像雕塑艺术的精品。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岳庙先后被学校、机关占用。1995年12月将东岳庙中路正院收回,收回面积19440平方米,古建房屋219间。1996年,国务院将东岳庙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规划,修复后的东岳庙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对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