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艺术起源于四川盆地的川西平原,因为川西平原古称“蜀”,故川西的手工刺绣被称为“蜀绣”。蜀绣的兴起与蚕丝织品的出现密切相关。“蜀”字在古时是一种野蚕的名称,后来因为蚕丝业的兴盛,川西也就被称为“蜀”。
蜀绣是全国四大名绣之一,根据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考证,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蜀绣最初只是绣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如服饰、桌布、枕套、鞋垫、戏服等,并没有形成规模,且官方也未设专门的织造机构来负责管理蜀绣的生产和技艺开发,所有的蜀绣织品以散落在民间的形式存在着。直到1830年,成立“三皇神会”(该组织由:辅、料、师组成),才由“三皇神会”制定相关的祀奉条规中规定并负责调节行业内部纠纷事宜。1903年,在沈荣坤和周考怀的先后主持下,成立了“四川劝业总局”对蜀绣行业的生产、销售进行管理。建国后,在50年代末蜀绣有过一段发展的高峰,但之后蜀绣一直没有像苏绣那样大放异彩。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外宾来四川旅游都会到蜀绣厂进行参观并购买蜀绣产品。81、82年是四川蜀绣最为鼎盛的时期,那时成都有三家蜀绣厂进行生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加大,观光项目的增多,游客在选择旅游项目上,较以前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蜀绣厂不再是游客们必到之处,蜀绣厂的发展也就日趋式微。工厂里老式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了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加之苏绣在市场经济中的成功运作,占据了刺绣品市场的主导地位。蜀绣产品在市场中受到巨大的冲击。蜀绣的手工刺绣产品品种也较单一,工厂的管理体制僵化,新的产品研发不出来,直接导致市场日渐萎缩生存难以为继。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四川蜀绣行业现在低迷的情况。随着05年11月蜀绣一厂被其他企业兼并,四川再也没有一家从事蜀绣生产的专业工厂。现在四川蜀绣业一盘散沙,蜀绣手工艺人也再次流散到民间。目前,艺人们各自艰难求生,转行者有之,有的经营工作室以继续自己未竞的刺绣事业。